文化村、古村、古镇智慧票务系统解决方案,让千年非遗‘活’起来!
当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侗族村寨——皇都侗文化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时,它所面临的挑战远比普通景区复杂。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生态的民俗表演、非遗手工艺体验是其核心吸引力。然而,如何在拥抱现代旅游的同时,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活态文化”,并让其价值得以持续释放,是所有民族文化村寨型景区共同的课题。
游客入寨后,鼓楼听大歌、风雨桥看表演、体验侗族织锦,各个体验点分散且独立。若每个点都需单独问询、付费,游客的体验感会大打折扣,感觉像是在“赶场”,而非沉浸式探索。大量的游客涌入,无疑会对古寨的石板路、木质建筑以及宁静的氛围造成压力。如何在不破坏原真性的前提下,科学地引导和管理客流,避免“过度旅游”带来的伤害?空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却难以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收入。村民的表演、手工艺品如何与游客消费顺畅连接?如何通过数据了解游客对哪些文化体验最感兴趣,从而进行优化和推广?
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无法逾越这“三道坎”。而“易景通”为皇都侗文化村、怀化芋头古侗寨等民族村寨提供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则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
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例,“易景通”系统将村寨内所有体验项目,无论是官方组织的侗族大歌表演,还是村民自营的油茶体验、织锦教学,全部整合到一个线上平台。游客只需在线上购买一张包含多个体验的“文化通票”,即可生成一个“超级二维码”。在村寨的任何一个体验点,只需轻松一扫,即可核销参与。这不仅极大简化了游客的消费流程,更将分散的“文化珍珠”串成了一条完整的“体验项链”。
系统强大的分时预约功能,是保护古寨风貌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引导游客在不同时段入寨,有效避免了瞬时客流高峰对古寨的冲击。同时,后台的客流热力图功能,能实时显示寨内各区域的人员密度。当核心保护区(如鼓楼、萨坛)人流接近阈值时,系统可自动预警,现场工作人员便能及时介入疏导,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精细化、前瞻性保护。
每一次扫码核销,都是一次宝贵的数据沉淀。“易景通”后台清晰地记录了哪个表演最受欢迎、哪个手工艺体验参与度最高、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长等关键信息。景区管理者可以据此调整节目排期、优化游览路线,甚至可以为受欢迎的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资源支持。这种以数据为依据的运营模式,让文化价值的转化不再“凭感觉”,而是有据可依,从而真正让非遗“活”在当下,并创造未来。
皇都侗文化村的成功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景区票务系统并非要让古寨变得“商业化”,而是通过智慧的手段,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其文化内核。 “易景通”所扮演的,正是一个“赋能者”和“守护者”的角色。它让游客的文化探索之旅更顺畅,让管理者的保护与发展决策更科学,最终让千年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最鲜活、最可持续的表达方式。
随便看看
- 2021-12-23游云南·诚选平台上线10大名品
- 2021-11-22智慧景区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
- 2021-12-09江苏宜兴将地域文化融入旅游:陶式生活
- 2021-11-11青岛旅游景点排名前五?青岛旅游景点哪里好玩的地方?
- 2022-02-04红色旅游发展声势再攀新高,但硬件投资过旺也存泡沫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