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优化策略

  (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高职院校应该正确认识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将非 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依托学徒制、大师工作室等将非 遗传承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打造特色通识课程,融入专 业课程等方式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以非遗技艺的延续 传承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更好地服务乡 村振兴战略。

  (二)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协同培养传承人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用人 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打造大师工作室,鼓励创建 非遗社团,并给予活动支持,充分发挥学徒制育人优势,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养。聘请非遗技艺大师进 校园,让学生有机会在师傅旁边边学边体验,遇到困难 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此外,非遗大师一丝不苟的 工作态度、对手工艺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非遗文 化宣传与保护的工匠精神,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企业应与学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 的过程中来,为学校教育提供最新的行业行情资讯,提 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育人要求,制定互利共赢的合作 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只有在团结协助的教育 模式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才能实现互利 共赢,将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三)创新非遗手工艺传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 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段

  新时期,新技术发展速度极快,新媒体基本在全民 普及,网络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传播越来越快。现代 新媒体背景,既是非遗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同时, 也暗藏极大的挑战。因此,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应 顺应大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融合新媒体、新技术,掌握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创新非遗手工艺传承和 保护模式。

  (四)建立健全区域性保护制度

  非遗手工艺产业要融合文旅产业发展,绝对不能各 自为政,必须进行区域性系统规划,加强区域合作,突 出地域性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强化定位核心文旅形象,使非遗手工艺产品真正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 力,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的“引擎”。

  (五)促进非遗手工艺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 越高,乡村旅游业随之兴起并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旅 游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 化,而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手工艺产品绝对 可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活招牌。要鼓励充分挖掘地 方文化元素,创新产品创意形态,树立特色文化品牌, 在大力发扬传统非遗手工艺产业的同时,可以将一些 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各类文创产品之中,形成文旅产业 新路径、新格局。

  (六)提升非遗手工艺发展传承活力

  非遗手工艺要发展和传承下去,只靠少数传承人还 远远不够,必须扩大社会影响力,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 才能提升其传承活力。非遗手工艺应该突破仅仅具有纪 念意义的产品,更应该让其融入人民生活当中,应该使 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出其较高的实际应用 价值,让购买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形中也是对非遗文化的发扬和 宣传。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标签: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