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票务系统:开放式景区电子围栏售检票方案

方案概述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开放式进入,内含多个收费点”的特点,本方案提出“电子围栏”式的售检票模式。该模式不设统一的大门票,而是通过在街区内的各个收费展馆、故居、体验项目入口设置灵活的检票点,实现对客流的精准分层管理。游客可按需购买单点票或联票,享受更自由、更具选择性的游览体验。

image.png

“电子围栏”概念解析

“电子围栏”并非物理上的围栏,而是一个由技术和管理共同构成的虚拟边界。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售票网络:线上(小程序、官网)为主,线下(自助机、游客中心)为辅的售票渠道。
  • 检票节点:部署在各收费场馆入口的智能闸机、手持检票机或简易的扫码桩。这些节点共同构成了“围栏”的“桩子”。
  • 统一票务凭证:游客购买的任何票种(单点票、联票)都生成一个统一的二维码,作为在所有“桩子”上通行的“钥匙”。
  • 中央数据平台:实时汇总所有节点的售检票数据,监控各场馆人流,并管理票务规则。

系统部署方案

  1. 票务产品设计

    • 单点票:为街区内每个独立收费的景点(如“王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设置单独的电子门票。
    • 联票/通票:设计多种组合联票,如“A+B+C三馆联票”、“24小时内任选五馆通票”,价格上给予优惠,引导游客深度游。
    • 活动/演出票:针对街区内举办的特定表演或活动,发售有时效性的电子票。
  2. 检票点部署策略

    • 主要场馆:在人流量大的核心展馆入口,安装三辊闸、翼闸等智能闸机,实现无人值守快速检票。
    • 次要场馆/临时活动:在规模较小或临时性的收费点,为工作人员配备手持PDA检票机,通过扫描游客二维码进行核验。
    • 流动巡检:对于某些开放式但需凭票进入的区域(如一个收费的庭院),可安排工作人员流动巡查,随机抽检游客是否持有有效电子票。
  3. 技术实现

    • 一码通用:无论游客购买何种票,系统生成的二维码都包含一个加密的、唯一的身份标识。当游客在任一检票点扫码时,设备将此标识发送到云端服务器。
    • 云端权限校验:服务器根据该标识,查询关联的订单,并根据预设的票务规则(Rule Engine)判断:该票种是否包含当前景点的权限?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已使用过?校验结果实时返回给检票设备,控制其行为(开闸或提示)。

业务流程

  1. 游前规划与购票:游客小张计划游览某古镇。他在古镇的官方小程序上浏览了各个景点介绍,最终决定购买一张包含“钱庄博物馆”和“状元府”的联票。支付后,小程序生成一个二维码。
  2. 自由进入街区:小张到达古镇,自由地在公共街道上闲逛、拍照,无需任何门票。
  3. 进入收费点A:他走到“钱庄博物馆”门口,看到入口处有两台翼闸。他在闸机的扫码口出示了手机上的二维码,“滴”的一声后,闸机打开,他顺利进入参观。此时,系统记录他的联票中,“钱庄博物馆”的权益已被使用。
  4. 进入收费点B:参观完后,他前往“状元府”。在门口,一位工作人员手持PDA。小张再次出示同一个二维码,工作人员扫描后,PDA屏幕显示“联票有效,欢迎参观”。
  5. 尝试进入未购票点C:出于好奇,他又去了“刺绣工坊”,这里也需要凭票进入。他尝试用同一个二维码扫描门口的闸机,闸机屏幕显示“无效票”,并发出提示音,门未打开。小程序可能会同时推送一条消息:“您尚未购买此景点门票,是否立即购买?”

方案优势与价值

  • 保护街区风貌:避免了在开放式街区入口修建大型、突兀的售票处和检票口,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街区的原真性。
  • 提升游客体验:游客可以“丰俭由人”,按兴趣付费,游览路径更自由,避免了为不感兴趣的景点“捆绑买单”。
  • 精细化运营: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清晰地看到每个收费点的客流量、受欢迎程度、游客的游览路径偏好,为商业布局、产品优化和人流调控提供精确的数据决策依据。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