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游是古今中外的共识。从古到今,人们都需要通过游历游学来达到丰富人生、完善人生的过程。近现代,西方国家兴起了自然教育,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哲学理念随之发展起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组织的露营活动得到普及;20世纪上半叶,北欧国家率先发展森林学校;二战以后很多政府性的、自愿性的、商业性的自然教育学校都齐头并进,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可见,从中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欧洲自然教育研学旅游,研学旅游从来都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旅游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内容。供需矛盾其实聚焦于内容——需方要内容,供方给照片。需方倒逼供方,未来的旅游体验对象必将从实物转向内容,即从表面感官转向内容体验,为需方提供科普、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优质内容。
国内研学旅游政策的诞生经历了从地方到国家,从民间到政府的发展过程,随着研学旅游的快速发展,在行业标准、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规划、安全制度等方面的行业痛点已日渐显现,行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国的研学旅游普遍缺乏内容体验,“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较为普遍,内容深度挖掘不够,课程设计的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行业野蛮生长,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教育研究先行展开,到旅游市场最先导入,再到市场倒逼政策供给,是国内研学旅游相关政策的发展轨迹。
研学的根本是引导孩子走出课堂,回归大自然,与自然产生联结,成为能力齐备的完善个体。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建设了大型的研学营地,变相成为了另一所“学校”,这种从“一种知识的灌输”到“另外一种知识的灌输”,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研学是不可行的。
研学标准各自为阵,缺乏对国家标准的准确理解和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目前,各个地方、部门、协会都在制定自己的研学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层出不穷,甚至已经出现“标准泛滥的苗头”,但大多数缺乏对标准的深度思考,缺乏对国家标准的准确理解,没有把心思放在真正解决研学行业深层次的问题上。
研学导师人才培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机制。研学行业应借鉴导游人才培训的优秀经验,吸取导游行业培训不足的教训。研学导师的培训应做到专业化、学科化、细分化。“包打天下”的研学导师“万金油”是行不通的,地质、历史、红色、工业、自然、非遗……各类学科专业细分人才融入参与,让研学导师的职业发展具有生命力、职业成长具备可持续性。
研学对象局限,研学细分不够,对研学对象的研究不足,缺乏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研究、实验、培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针对性研发研学教育课程和产品。
随便看看
- 2022-01-13国内首份《丝绸之路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报告》发布
- 2022-02-09山西扛好扛牢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时代使命
- 2021-12-28水上图书馆以书香致远
- 2021-12-28景区搭上网红营销越“刺激”越有流量
- 2022-03-02东方绿舟景区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