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6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智慧和杰出创造精神。

  申遗成功十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守护“绿水青山”的不懈努力,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以转化“金山银山”的发展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在保持哈尼梯田绿色生态底色,传统耕作习俗和景观风貌之美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联通、同频共振的道路,汇聚起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发展的强大力量,在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取得丰硕成果。

  红河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循环系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进行保护,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5%上升至63.8%,修缮整治传统民居4千余幢,恢复灌溉沟渠140余条451.3公里,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核心要素,村民人居环境、文明程度也大幅提高。

  全州始终将遗产保护、脱贫攻坚、农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技艺传承等一体推进。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8千余万元开发民族刺绣、哈尼竹编、民族银饰等产品,直接带动3.9万名群众增收致富,1.8万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哈尼梯田景区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千余人、间接带动1万余人,实现经营收入3千余万元;元阳遗产区累计投入民族团结资金4971.5万元,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2年的12502元。

  2018年9月,元阳县政府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深度合作,创新性打造“阿者科计划”,成立阿者科旅游公司,推动“内源式村集体主导”旅游产业,创新构建“村民以遗产保护要素入股分红70%、村集体留存30%”的文化遗产共建共享利益分配机制,其中村民分红部分按持续种田占40%、保护民居占30%、长年居住占20%、留住户籍占10%分红。这一以农民增收为导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极大提升了村民端好哈尼梯田“金饭碗”的内在动力。

  自2019年2月“阿者科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70余万元,65户村民户均分红1.4万元以上,激发了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内在动力,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标签: 红河哈尼梯田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