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9月7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重庆将全面保护市域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传统风貌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地段、历史名园、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各级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的重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根据《实施意见》,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传统风貌区,以及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重庆将整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景观视廊、街巷肌理、重要节点、山水人文环境和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巴渝场镇空间布局方式和传统山地建筑营建手法,延续原有社会网络和生产生活方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介绍,《实施意见》提出,不仅要保护历史地段、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新类型历史文化资源,还要把见证新中国成立及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代表性遗存以及当代重要的建设成果保留下来,并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分级落实重点任务。

  张睿表示,关于加强保护利用传承,《实施意见》明确,严格拆除管控,禁止大拆大建,不强制搬迁居民村民,保护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老建筑、古民居,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整治方式和“绣花”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措并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实施意见》提出,为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重庆将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重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要更加完善,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保护传承体系要全面建成。

  同时,重庆还将保护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主题遗产,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现状大树老树及其生境,保护人文景观、自然文化景观等,凸显巴渝地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意见》还提出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老字号,传唱巴渝诗词歌赋,收集整理口述历史,编撰出版文化典籍,全面传承巴渝优秀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公布这些家底

  按照空间分类

  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

  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江津、合川川万州、荣昌)

  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

  10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如渝中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北碚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等)

  29个传统风貌区(如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等)

  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4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6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96个历史建筑

  (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居全国前列。)

  按照类型分类

  1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白鹤梁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

  2处国家文化公园(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

  5处国家工业遗产

  395处抗战遗址

  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572株古树名木

  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遗产类型丰富多彩,具有山地地域特色。)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