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发布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意见

  2022年7月7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一)强化创意设计赋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1.全面推进“文化创意下乡”。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加大对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推动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创意产品。探索建设乡村创客营地,鼓励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积极参与,统筹“政校企村”协同发力,促进创意设计成果转化。

  2.加大创意开发引导激励。办好江苏旅游文创商品大赛、“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等重点活动,吸引社会关注聚焦乡村文化创意工作。定期开展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示范单位。

  3.发展创意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在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加强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创意含量。开展乡村伴手礼和衍生品文创设计,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

  4.推广乡村文化创意产品。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专业展会,搭建乡村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全省乡村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集中展示推介优秀乡村创意设计企业和产品,吸引各类资源参与对接。

  (二)强化演出产业赋能,搭建乡村发展新舞台电子票务系统

  5.加强乡村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发挥江苏省“文华奖”“五星工程奖”评选导向作用,加大对乡村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推动创作辅导孵化。引导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基层,组织推出一批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剧目。

  6.丰富乡村演出业态。培育实景演出、红色演艺、乡风体验、民俗表演等一批乡村演艺项目。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型旅游演艺节目,发展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开发武术、舞龙、舞狮、锣鼓、乡歌、木偶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鼓励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率先打造优质旅游演出项目。

  7.培育乡村文艺演出队伍。鼓励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戏曲、话剧、儿童剧、评弹评话展演空间。通过创作扶持、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宣传奖励等方式,培养乡村文艺创作“带头人”,支持乡村地区加入省级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引导农民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8.提升舞台艺术精品进乡村实效性。推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深入乡村巡演巡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财政对优秀基层艺术院团演出剧目的采购力度,用好省“戏曲进乡村”管理服务平台,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

  (三)强化音乐产业赋能,奏响乡村发展新乐章

  9.开展乡村振兴音乐创作活动。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深入乡村采风,加紧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挖掘富有特色乡土气息的好题材、好做法、好典型,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优质乡村音乐、原创歌曲,唱好特色农产品、唱好农民故事、唱好乡村振兴故事,力争打造出“一村一歌、一品一歌”。

  10.提升乐器制造专业化水平。鼓励无锡、苏州、扬州、泰州等地区提升乐器制造业精细化、特色化水平,推动品牌集聚发展,培育乐器制造领域的能工巧匠。支持音乐类园区(基地)提质扩容,鼓励具有特色优势的乐器制造业乡镇讲好乐器故事,推动乐器生产向乐器文化拓展。

  11.搭建乡村音乐会客厅。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乡村音乐演艺交流基地,吸引知名音乐人开设工作室或开展项目合作,发展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小镇和音乐乡村。

  12.打造乡村音乐品牌活动。借助中国村歌大赛等活动,打造展示乡村新风貌的窗口,演唱经典曲目,推广传唱优秀村歌。做大做强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黄海森林音乐节,围绕苏南吴歌、苏北民歌、江海水乡民歌等特色,着力打造江苏民间音乐的特色品牌活动。

  (四)强化美术产业赋能,描绘乡村发展新画卷

  13.引导专业团队开展美术乡建。引导省内外美术专业机构与有条件的地区共建艺术乡村,将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和景观改造中。鼓励打造一批乡村环境设计改造样板项目,通过景观小品、墙体彩绘、标识系统增强乡村建设中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彰显地域特色,力争形成 “千村千面”格局。

  14.建设美术交流培训基地。鼓励各级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设立写生基地、展示基地和培训基地,打造乡村摄影基地。通过“美术讲堂”“艺术小课堂”等形式,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广大乡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育一批农民画师、雕塑师和摄影师。

  15.开展乡村美术创作活动。鼓励美术工作者、创作者深入基层,探寻积淀在江苏大地上的人文乡情、自然风貌、红色文化,提炼和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符号,因地制宜开展美术创作。组织开展“我爱我村”美术创作活动,鼓励村民记录美丽乡村故事,展示乡村美丽风光、美好人文与幸福生活。

  16.延伸乡村美术产业链条。促进各类乡村文化传统向美术产业转化,做大做强各地农民画、儿童版画、木版年画等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完整的美术产业链。鼓励各地依托江苏书画大师、名人建设乡村美术小镇,打造乡村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推动多业态一体化发展。

  (五)强化手工艺产业赋能,形成乡村发展新力量

  17.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技艺项目,推荐纳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乡村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

  18.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剪纸、泥人、苏绣、乱针绣、蛋雕、红木雕刻等优秀手工艺。深入挖掘乡村非遗资源,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村镇,全面推进“非遗在乡村”工作。

  19.提升手工艺创意开发水平。深化非遗创意基地建设,引导设计师和农民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借助南京国际手造博览会等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手工艺品宣传和销售,促成品牌合作。

  20.推动乡村手工艺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南京云锦、徐州香包、常州梳篦、苏州核雕、南通扎染、扬州漆器、宜兴紫砂、东台发绣、东海水晶等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的手工艺品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企业。在具有较好手工艺基础的地区,建设一批集聚度高的特色园区,形成集群式发展。

  (六)强化数字文化赋能,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

  21.创作乡村数字文化精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引导数字文化企业运用数字三维动画、全景数字影像等手段,围绕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主题,进行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发和生产。

  22.打造乡村文化原创品牌IP。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乡村文化特色的原创IP,积极融入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产业形态,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3.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5G、超高清、VR/AR、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等产品。引导乡村文化内容向沉浸式体验内容转化,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

  24.构建助农互联网推广营销体系。采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电商、小程序等推广营销方式,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苏心游”“苏货直播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水韵江苏”等文旅媒体矩阵,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尝试运用虚拟人代言带货地方农产品、手工艺品。

  (七)强化其他文化产业赋能,拓展乡村发展新路径

  25.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禀赋条件和人文环境,大力发展以溧阳白茶、苏州碧螺春为代表的茶文化产业,以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以淮扬菜、苏锡帮菜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产业,支持做大汤山温泉、如皋盆景、大丰花海、泰兴银杏、丁庄葡萄、沭阳花木等乡村特色产业。

  26.举办乡村特色文化活动。持续办好江苏省乡村旅游节、“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系列活动。推动各地积极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节庆会展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艺术机构,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艺术节展。

  27.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教育、康养、体育等领域相加相融,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鼓励建设健康养生养老基地、体育健身运动基地,面向中小学生设立乡村文化教育研学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类型的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28.传承发展优秀农业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的展示与实践基地、教育研学基地、乡村博物馆,切实保护传承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八)强化文旅融合赋能,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

  29.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到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提供乡村生活的全天候感受和原真性体验。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和推动乡村文旅产品创新、融合互促,培育一批乡村文旅融合典型。

  30.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坚持将文化艺术融入旅游活动,将民俗风情融入旅游品牌策划,将文化遗产融入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通过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产品带旺乡村旅游。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培育一批乡村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鼓励各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

  3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打造“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出农业观光、农事娱乐、科普研学、生态体验、乡村赛事、农家土菜等特色产品,打造一批休闲农庄、休闲观光园区、自驾车露营基地、民宿客栈、乡村主题度假酒店等精品,培育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32.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建设以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江畔休闲、江南水乡、竹海茶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水韵江苏•美好乡村”品牌集群。对接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江苏乡村精品游线。培育乡村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营造夜市、夜景、夜演、夜秀等乡村夜游新场景,打响一批乡村夜经济品牌。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