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大理白族吹吹腔介绍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主要流传于云龙县白族聚居区域,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由明朝初期中原汉族经过屯兵移民带入白族地区后,不断融合白族文学、歌舞、小调、民族传统礼俗逐渐形成,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按艺术形态分有“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有固定角色脸谱。唱词别致,韵律独特,表演时汉白夹杂,汉字白音,唱词句式多为“三七一五”格式,是白族民间特有的“山花体”格律,曲调字多腔简,叙述性强,节奏较为自由,形成又说又唱、讲唱结合的韵律风格。

  吹腔戏的步法与唢呐伴奏旋律总相适应,举手投足间总是顺手顺脚(即踢左脚伸左手),演出中,戏曲师傅会在旁提示台词、唱腔乃至动作。除此之外,吹吹腔有大座、小座、八字跨椅、小高台等固定的舞台布置,还会将绘有龙、凤、白鹤、麒麟等吉祥物的大幅画布铺在舞台前沿作为装饰。

电子票务系统

  白族吹吹腔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艺术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通过吹吹腔表演,白族的戏曲文化、绘画艺术、雕刻技艺等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对白族的历史、民间艺术、文化精神以及中国民族戏剧的发展等领域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