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50-1230 软件试用
十年景区行业实战经验  易景通,更懂景区的服务商
软件试用

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行

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近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代表分享各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和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与案例,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今年适逢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市文化旅游局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探索未来非遗保护的发展方向之际,总结上海非遗保护工作五年成果,为做新时代具有上海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实践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

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长效管理基石进一步夯实制定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理办法》和《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形成了评审认定、保护传承、经费保障、绩效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为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传承实践基地、“非遗在社区”、“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示范项目和示范点的长效动态管理确定了制度保障。2、引导项目扎根社区都市传承活力进一步增强上海于2018年发起推动了覆盖全市的“非遗在区”项目,随着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个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点位的传承传播网络得以构建,以500多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得以形成,并引导培育了1 9个“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1 4个示范点。这一实践,充分发挥了非遗增进社区凝聚力、增强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维系邻里社群、创新社区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非遗都市传承的新经验。

3、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共享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上海本地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推动非遗+旅游,提升旅游空间文化内涵和底蕴。景区售票管理系统

2019年,上海首次推出了12条“跟着非遗游上海”旅游线路,并发动各区利用自身的非遗资源优势,借助美食、购物、表演、互动等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持续打造非遗旅游热点。古镇是天然的传统文化空间,是开展非遗+旅游工作的重要载体。2021年,在上海市文旅局牵头组织下,上海成立了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助力古镇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塑、宣传共推,建设更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会客厅。2022年春节期间,金山枫泾、宝山罗店、嘉定南翔、州桥老街等古镇通过展现各具特

色的非遗项目,为市民带来了“古镇过大年”的非遗新体验。此外,上海大世界、豫园等知名旅游景点持续加强非遗与景区的融合,打造非遗传播新平台。

2023年3月18日,上海两个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素功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笔墨公司实现了华丽转身,完成了全新基地“笔墨宫坊”的重建开业。笔墨制作从封闭的车间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与旅游、文博、文创、研学相结合的非遗+文旅的全新空间,同时被认定为4A景区,成为.上海首个非遗与旅游深度结合的体验点。

4、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普及

上海一贯重视面向青少年群体的非遗教育工作。近年来,在各专业机构及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门类非遗项目正以不同的方式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截至今年,全市已评选了六批共1 09 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中小学) ,同时发挥“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学校”的机制,带动全市超过7 0 0所学校传习“非遗”项目,全市近500的中小学生由此接触和传习了“非遗”项目。2022年,为深入构建“非遗”校园内传习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全市“非遗在校园”优秀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6家优秀示范学校,有效推动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发展。正规景区电子票务软件

同时,依托上海高校集聚的优势,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8所高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五年来培训全国各地学员近2000名,在全国名列前茅。依托研培计划平台,传承人群与高校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创作、展示、回访活动广泛开展,陆续推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传统工艺工作站等重要拓展项目。

5、创新非遗品牌活动公众参与动力

进一步激发结合,上海古镇文旅业态提升、乡村振兴、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要求,.上海发挥社会主体优势,着力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和场景,推动打造非遗研发、展示、交易平台,提升上海非遗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能级和话语权。创新举办了“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南翔国潮游园会等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同时以当代理念赋

能豫园灯会、龙华庙会、朱泾花灯会、传统民俗迎新春等传统活动品牌,推广国风、国潮、国货,使非遗品牌活动广泛吸引年轻人群参与,增强市民感受度。

随着近几十年上海城市更新发展,如何让传统文化顺应并激发当代社会活力成为新的课题,以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俗项目-豫园灯会为例,无疑成为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今年豫园灯会的主题是“山海奇豫记”,主办方借助中国.上古奇书的神幻想象,在豫园搭建了一个沉浸东方生活美学理念的灯火场景,52天灯会期间,累计吸引超过400万消费者前来豫园游园赏灯,同比2022年提升2 3%;商城总销售突破4.55亿,同比2022年提升4.2%,让广大市民重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同时也有效地以传统节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6、丰富对外交流渠道中国文化故事进一步传扬

上海非遗保护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并陆续推动上海非遗走出去,借助“欢乐春节”和传统工艺展、演出交流等主题,在意大利、比利时、阿联酋、韩国、日本、等国

家和地区举办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积极探索上海非遗项目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线上展示,通过非遗专题片、微纪录片、各类展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哥本哈根和科威特的中国文化中心上线了非遗云客厅、蛋雕艺术展、绒绣艺术展等多种宣传内容,多渠道实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作为商通四海、人聚万邦的世界会客厅,上海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中,高水平做好相关非遗展示宣传工作,举办“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组织各类在沪外国人体验非遗的系列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上海非遗客厅”自2018年在上海进博会新闻中心亮相以来,始终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展现“生活中的上海非遗”,在7 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打造了品类丰富,动静结合的展陈,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独特窗口。五年来,共展示了近百个非遗项目的320多件(套)传统精品、文创产品等,邀请了近70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媒体观众现场互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在观赏展品、参与互动、与传承人交流中,切实感知“传统文化进入当代,多彩非遗就在身边”。

7、拓展社会宣推平台多元传播格局进一步建构

上海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重要节点,结合节气和传统节庆,充分发动全市各区和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举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大型展示活动,指导社会力量举办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等品牌展览活动。

推出“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升级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乐游频道(SITV)、乐游上海等媒体新开设“非遗新体验”专栏,开播专题节目,全年开展非遗宣传和知识普及。推出“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上海非遗主题系列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等宣传资源。通过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营造出有利于非遗传播的良好社会环境。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