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50-1230 软件试用
十年景区行业实战经验  易景通,更懂景区的服务商
软件试用

日照莒县多个措施促进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互促共赢、协调发展

莒县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3处。近年来,莒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按照“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深入探索实施“四个一”工作法,全面落实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促进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互促共赢、协调发展,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文物保护工作的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坚守“一个底线”,加强顶层设计。“一个底线”即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也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莒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物安全互促共进新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专题研究文物保护、考古前置等工作。成立了县文物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印发了《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制度。对全县19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一张图”管理,在工程项目用地选址时进行有效避让,切实保障文物安全。景区售票系统

健全“一个机制”,压实部门责任。“一个机制”即着力构建职责明晰、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共同落实的考古工作新机制。对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组织规划和供地材料审查时,征求县文旅局的意见;国土利用和规划建设专题会议上,多部门共同研究项目文物手续和相关工作,会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项目信息推送到县文旅局,由县文旅局指导建设单位具体开展考古调查勘探等系列工作。对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属地乡镇街道负责确定供地信息、地上清表,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县财政局做好资金保障。形成了自然资源和规划、文旅、财政、属地乡镇街道等多部门、单位协同协调、共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景区售票管理系统

打造“一个模式”,提高服务效能。“一个模式”即着力构建制度完善、流程清晰、方法科学的考古工作新模式。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项目单位须事先报请考古工作再进行项目推进”制度,不断完善了考古调查勘探开工报备、资质核查、资料存档、巡查抽查等工作制度。二是严格履行程序。制定了《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和考古主要工作流程图》《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流程》,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工作的各项报批手续,形成前期材料申报、中期现场监管、后期项目验收、出具意见的工作闭环。三是打造科学模式。公开招标,确定勘探单位,通过前期考古踏查,确定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土地面积、方法手段,制定科学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改变以往考古勘探一刀切的方法,建立考古调查和勘探相结合、相衔接的考古工作新模式。

做活“一本台账”,优化营商环境。“一本台账”即建好、用好考古调查勘探项目申报建档、制定方案、组织考古形成报告、审批销号全流程工作推进台账。县文化和旅游局及时梳理县域内建设工程名单,向项目负责人发放考古工作流程明白纸,指导并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审批完成的项目及时销号,全力服务基本建设。2022年以来,共实施考古调查勘探项目42个,发现有文物遗存的项目10个,做到了“应考尽考”,无一遗漏。面对全县2023年拟出让地块43个、占地面积3136亩的考古勘探任务,县文化和旅游局不等不靠,立即组织招投标,与考古勘探单位根据轻重缓急确定考古调查勘探计划,建立台账,有序推进,目前,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正在分批实施中。通过“一本台账”,实现了从申报建档、到制定方案、组织考古工作、形成报告、审批销号的全链条服务模式的高效、便捷运行。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